找到相关内容822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慈航大师《禅宗胜义》导读

    11]   正法眼藏,又称清净法眼、大法眼藏。眼即智慧。正法眼藏,体会正法智慧的宝藏。就是说,若能证得法眼的内容,则如眼一样的照破一切迷暗。涅槃妙心,指佛的甚深微妙内证之法。此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,只能...

    高令印 刘梓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079622.html
  • 秘密曼荼罗教广付法传解题

    制使劳问,天降名医。针药相仍,晓夕继至。疾将未损,宸极【157】不安。皇帝亲临卧房,赐以官封。其词曰:   “大历九年六月十一日敕:大道之行,同合于异相;王者至理,总归于正法。方化城【158】之齐致,...述一。粗陈一二,悬之不朽。   元和元年正月三日   第三,问答疑决者:   溺派子问了本师曰:“如来正法者,佛所悬记,传法圣者迦叶、阿难等师师相付,诚有凭据。今所谓秘密佛乘者,如汝所言‘如来灭...

    冈田契昌阿阇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480095.html
  • 《那先比丘经》中的希腊和中国因素

    兰,以正法治国。”[1]   从文脉看,这段话显然是弥兰陀王的势力深入到印度腹地之后所作的追忆。弥兰,就是弥兰陀。那先来到舍竭国的时候,弥兰陀对外道婆罗门教已经学习得很充分了,国内没有人能够在辩论中...

    张思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5680134.html
  • 阿旃陀·巴米扬·吐鲁番与敦煌间的文化联系

    译有《正法华经》、《普曜经》等多种经典。他的活动促进了4世纪时佛教在中国北部的传播。此外,4世纪时还有不少佛僧为避战乱而流入敦煌,使之进一步发展为当时的佛教中心。   在敦煌东南约10哩处就是著名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2480503.html
  • 藏学重要文献史料述评

    藏学研究者的特别重视。   《巴桑回桑》(Dpag bscan Ljon bz an), 意译为“如意宝树”,其确切书名是(叙述)《圣国(印度、大中国、西藏、蒙古正法之兴布)如意宝树》(hphags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2580505.html
  • 南岳大乘止观法门(1)

      有人问沙门曰。夫禀性斯质托修异焉。但匠有殊雕故器成不一。吾闻大德洞于究竟之理。鉴于玄廓之宗。故以策修冀闻正法尔。沙门曰。余虽幼染缁风少餐道味。但下愚难改行理无沾。今辱子之所问莫知何说也。外人曰。...

    慧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1880942.html
  • 向佛陀诉说(节录)

    佛陀您。我们虽然义愤填膺,要找对方较量,但想到佛陀您在《四十二章经》里说:“恶人害贤”,就像“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堕;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坌己身。”佛陀,我们相信“贤不可毁”,凡是毁谤正法的人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3981376.html
  • 神智从义对“具”的反思

    (耶)?若不约于二身三身如何消于《妙玄》、《文句》邪(耶)?嗟乎!世人不读《妙玄》、《文句》,若闻具相三十二是生身应身,便乃惊怖而不信受,岂非正法难解,讹说易传。且《摩诃止观》引《法华》云:微妙净法身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081705.html
  • 天台宗学派纲要1

    无法自圆其说,终于把他过去所乱发表的议论完全修正过来,也使得慧邈的门徒不再接受错误的教导。由此可见,一位成功的佛门人物,不仅要能息心禅定,及精通佛典,为弘扬正法,有时也得与人辩论,因此若信心不够,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581857.html
  • 天台宗和[日本784一1192年]真吉宗时代(1)

    鼎盛的“正法”时期,延续的“像法”时期和衰微的“末法”时期)的浇漓,世态的无常,进人睿山无人之境,结草庵居住,独自冥想三观之理。延历七年自刻药师如来的尊像并营建佛殿安置。此即根本中堂,此后称为一乘...

    村上专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881860.html